旅游风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活动

文章内容

上甘岭战役_上甘岭战役在线观看

zmhk 2024-06-01
上甘岭战役_上甘岭战役在线观看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上甘岭战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上甘岭战役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
上甘岭战役_上甘岭战役在线观看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上甘岭战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上甘岭战役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1.上甘岭战役简介是什么

2.上甘岭战役的简介

3.上甘岭战役,我军是如何坚守的?

4.历史上的上甘岭战役是谁跟谁打 上甘岭战役在什么地方

5.上甘岭战役简介

6.求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上甘岭战役_上甘岭战役在线观看

上甘岭战役简介是什么

       上甘岭战役,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

       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的简介

       上甘岭战役属于抗美援朝战役。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属于抗美援朝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

上甘岭战役地理位置介绍

       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好像英文字母V,又像是个三角形,所以被美军形象地称之为三角形山,共分为十二个阵地,东北山梁上依次是2号、8号和1号阵地,2号阵地的左前方有个小山梁,上面就是整个高地的最前沿11号阵地。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号、5号、4号和0号阵地。

       高地主峰则是3号阵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9号阵地的右后方是10号阵地,左后方是7号阵地。其中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非常重要,日后将成为双方殊死争夺的目标。防守此地的是志愿军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为一个加强连的兵力。

       537.7高地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上面有九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其中8号阵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整个北山高地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一连防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我军是如何坚守的?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金化攻势”,于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在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所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1952年秋,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在朝鲜停战谈判中,美方坚持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行扣留中朝人民军队被俘人员,并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时值美国总统选举和联合国第七届大会召开前夕,“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并伺机夺取志愿军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以改善防御态势,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于10月14日发动“金化攻势”,向上甘岭地区的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 “金化攻势”由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J.A.范佛里特亲自谋划和指挥,进攻前,“联合国军”以为只需投入2个营的兵力,即可占领该两高地。进攻发起后遭到志愿军顽强抗击,遂陆续投入兵力,参战部队先后有美军第7师(配属美军空降第187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南朝鲜军第2师(配属第37团)和第9师,共计步兵11个团又2个营,另18个炮兵营(计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和170余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达6万余人。 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先后担负防御任务的部队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指挥的第15、第12军。战前,第15军做了防敌进攻的准备,以第45师第135团2个加强连防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并在该两阵地构筑10米长以上坑道48条,全长760多米。在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又陆续投入大量兵力,计有第15军第45、第29师,第12军第31师和第34师1个团,炮兵9个团各1部另4个营,有山炮、野炮、榴弹炮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总兵力达4万余人。整个作战由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 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整个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争夺表面阵地 “联合国军”经过两天的炮火准备后,于10月14日5时开始,以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军第2师各一部共7个营的兵力,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30余辆、飞机40余架次的支援下,采取多路多波的方式,连续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动猛攻。志愿军第45师防守部队顽强抗击,先后击退1个排至1个营兵力的10余次冲击。野战工事被摧毁后,转入坑道继续战斗,并于当夜以4个连的兵力进行反击,恢复了表面阵地。战斗中,第135团排长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仍坚持指挥战斗,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15~19日,“联合国军”又投入2个团另4个营的兵力继续进攻。第45师调整部署,增加防守兵力,依托坑道工事,白天阻击,入夜反击。在19日反击597.9高地的战斗中,第135团班长黄继光,以身躯堵住敌机枪工事射孔,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至20日,第45师共毙伤敌7000余人,在大部表面阵地被敌占领后,防守分队转入坑道继续作战。 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斗争 从10月21日开始,“联合国军”一面围攻志愿军坚守坑道的部队,一面调整部署,将遭重创的美军第7师在汉滩川以东的防务和进攻597.9高地的任务交给南朝鲜军第2师,将南朝鲜军第9师调至金化以南地区作为战役预备队。第15军根据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关于抓住敌成营成团冲击这一有利时机予以大量杀伤的指示,令第45师重点转入坚守坑道作战,准备进行决定性的反击。21~29日,该师坚守坑道的部队,在“联合国军”进行 一切封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团结一致,克服缺粮、缺弹、缺水和空气污浊的困难,坚持作战,并先后组织班或战斗小组向坑道外出击158次,毙伤敌2000余人,夺回7处阵地。此间,志愿军纵深部队以2个班至5个连的兵力,多次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反击,并及时向坑道内增派人员,补充物资;炮兵19个连进行火力支援,配合坚守坑道作战。为了准备决定性反击,第3兵团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将第12军调往五圣山地区,作为战役预备队;以第15军第29师接替第45师除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以外的全部防务;给第15军增加7个炮兵连和1个高射炮兵团,给第45师补充1200名新兵。 第三阶段,实施决定性反击 10月29日开始,志愿军第15军进行两天的炮火准备,摧毁“联合国军”所占表面阵地的工事。30日夜,该军以第45师5个连、第29师2个连与坚守坑道的3个连相配合,在百余门火炮支援下,对597.9高地进行反击,夺回了表面阵地。11月1~5日,“联合国军”每日以1~6个营的兵力,对597.9高地展开猛烈攻击,一度突入阵地。志愿军第12军以第31师第91团和第93团1个营先后投入战斗,与第45师防守部队紧密配合,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多次进攻。在5日的战斗中,第91团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都伤亡的情况下,孤身奋战,坚守阵地,毙伤敌280余人。11月5日,第3兵团调整部署,以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指挥第31师及第34师2个团担任巩固597.9高地和夺回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任务,并组成五圣山战斗指挥所,该指挥所归第15军直接指挥;第45师除炮兵、通信、后勤保障部队外,撤出战斗进行休整。11日16时25分,第31师第92团以2个连,在110余门火炮支援下,分两路发起冲击,激战至17时夺回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入夜该团增强兵力,抢修工事。12~14日,打退南朝鲜军2个营至1个团兵力的多次攻击。14日夜,第93团主力加入战斗。至17日,又打退南朝鲜军1个排至1个团兵力的冲击70余次。18日,第34师第106团接替第93团加入537.7高地北山作战,激战至25日,打退南朝鲜军多次进攻。第12军加入作战后,在第15军作战胜利的基础上,巩固了597.9高地,恢复、巩固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联合国军”由于伤亡惨重,被迫停止进攻,上甘岭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志愿军第15、第12军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冲击650余次,进行数十次反击,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击伤其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最终守住了阵地。作战中,志愿军伤亡1.15万余人。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表明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对抗击强大火力的突击、增强防御的稳定性有着巨大作用。在43天的激烈战斗中,联合国军在只有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先后投入3个师部队的11个团另2个营,共计6万余人,105毫米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150余辆,飞机3000余架次,伤亡2.5万余人;中国军队先后投入2个军的4个师部队计10个步兵团,共4.3万余人,各种火炮185门,伤亡1.5万余人。战役中,联合国军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投掷航空弹5000余枚,最多的一天发射炮弹30万发,投掷弹500余枚;中国军队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也创造了中国军队火力发射之最。2个高地山头被削平近2米,到处一片焦土,在这片狭小地域双方倒下了4万余名士兵。当时,美联社就称其为“朝鲜战场的凡尔登”。

       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只夺取了537.7高地北山的2个小阵地,完全没有实现夺占整个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目标。此后,联合国军再未发动大规模的攻势。15军也一战成名,后来被改编为中国军队中的唯一一支空降军,成为了和“万岁军”38军齐名的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部队。

历史上的上甘岭战役是谁跟谁打 上甘岭战役在什么地方

       上甘岭是典型的阵地防御,并非所有的山地战都有?流动性?的特点,诚然中国对美国并无直攻本土的血海深仇,但美军战斗意志并不差,战略目标不同也并不是由?仇恨度不同?决定的。美军的作战目标一直是不与中国军队正面冲突。

       志愿军入朝之后,美军不得不冲突。作战目标依然是局域作战。事实上。就算是越战美军也是尽量避免和中国冲突。导致北越有一些地方炸不到,北越军队就藏在那里。战术上可以,但是问题是,美军能否在志愿军这种坑道战模式中一鼓作气推上楞线,完全控制表面阵地?就算真的把志愿军逼入了坑道,志愿军呼叫炮火直接轰击表面阵地怎么办?所以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中,美国根本没有这个窗口时间完成这个设想。

发展到后来,反斜面和正斜面阵地是结合使用的,甚至两斜面间还打通了运兵通道,同时有山脚到山顶棱线的通道,就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被美军堵在坑道内,同时多角度打击敌人。比如,在棱线或腰线安排一两个观察员,等敌人炮火准备结束步兵冲锋时,我军同时从反斜面坑道冲出,先冲上棱线组织防御,不能让敌人轻松占领棱线。

       第五次战役

       反斜面阵地的作用

反斜面战术是很经典的,太平洋战争日军被断了所有补给,表面阵地也全部失守,这种情况下喷火器可以从容应对,因为不用担心飞过来的炮火覆盖。越南战场也是同理,越军被围得跟铁通似的,越南炮兵也被压制,表面阵地完全被共军控制,想怎么烧就怎么烧。朝鲜战场不一样的地方是,坑道志愿军从来没有被真正围困过,后方的补给一直没断,纵深的炮兵一直在给冲上棱线的美军火力打击。

导致美军根本在表面阵地上待不下去。喷火器的前提是控制表面阵地。这很难理解么?棱线阵地夺取不下来,美军往哪里放炮兵观察哨位?压制志愿军火炮是不是得找个高地?高地在志愿军手里,夺下来再说。夺不下来,就根本看不到纵深的志愿军炮兵阵地在哪儿,更别提炮火矫射和修正了。压制不住志愿军炮火,是因为没有办法发现志愿军炮兵阵地,发现不了志愿军炮兵阵地,是因为炮兵观察员顶不上去,顶部上去是因为反斜面棱线阵地在那儿挡着,在那儿挡着是因为美军没攻下来。

因为志愿军是在跟美军阵地战拉扯。双方都看得见对方,我就是能打着你,你就是打不着我,本身数量就不够,射程还短,还被各种炮兵观察员渗透进来。如果被四面包围就没有反斜面了,没有反斜面,怎么规避炮火?怎么组织反击?12军增援的那次反击,后方的喀秋莎起了很大作用,不断支援的远程火力也使得美军没法用挖坑浇汽油之类的方法攻击坑道(一定要站在坑道口很长时间才能把口挖开),而硫磺岛日军火力完全被压制,使得美军可以用沙袋和坦克一步一步的推进,要是当时日军有压制火力,美军完全没法这么一步步强推。

       当时上甘岭志愿军真不缺弹药,弹药储备了不少,新鲜食物和水无法保存所以缺乏,饼干罐头之类的食物也是不缺的。然而朝鲜战争除了是有限战争之外还是不分前方与后方的立体战争。美军的空袭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进行了全方位的压制。艾森豪威尔上任之后也曾扬言过要进行两栖登陆作战,但是志愿军对此作了周密的准备,艾森豪威尔也只能作罢。

       这张图比较好显示了反斜面战术的应用,(不是朝战)

       关键就在于棱线的争夺

       炸弹不是没扔过,别的不说,鸭绿江断桥在那里摆着。当年麦克阿瑟还吵吵往大陆仍原子弹,全面登陆全面开战,美国没敢这么做,毕竟彻底撕破脸皮和搞小动作级别不一样。

免疫系统,这个我不排除水土不服会带来毛病,问题是这可是冬天的朝鲜,不是南方,天寒地冻本身对疫病爆发有相应削弱,另外在基础条件不达标的情况下南方各种病症比北方复杂也不是太稀奇的事。再说志愿军里面原东野,中野部队至少算不上免疫系统不适应吧。我更倾向于志愿军各种管理条例的制定和执行做得好,毕竟是有过案例可以学习的,连坑道建设时都要注意防毒,我不太相信对于卫生饮水饮食这类情况志愿军没有预案和防备。顺便一提,诺门坎日本也放过生物武器,但没有对自己人说,结果自己死了1300+。杀伤这一项上,生物武器最缺德的还是投放后如果没有及时管制会造成投放地区大面积传染,不分军民的杀伤。

我说的较为平直,是指的跟迫击炮这种曲射弹道相比而言的。确实加农炮弹道更平直。曲射武器是打击反斜面效果稍微好一点的武器,而加农炮榴弹炮打反斜面非常吃亏。毒气弹不是用后方的炮直接打进志愿军坑道的,水泥封堵也不是直接用榴弹炮隔着几公里就糊上志愿军洞口的。你得攻上志愿军的高地,肃清表面阵地的志愿军,同时压制在纵深的志愿军炮兵阵地,然后才能得心应手开始玩水泥封堵放毒气啥的。

美军受制于全球军事战略的重心所限,不敢往朝鲜战场倾斜太多力量。这间接导致了美军没有把战火烧到中国内陆。我没有找到针对坑道战伤亡的统计数字,只有某些战役的统计数字。

       志愿军在坑道里的生活

在我看来,在朝鲜战场上反斜面战术大显神威还有几个前提条件:

       一是朝鲜多山,而且是一个山头挨着一个山头,这就让美军企图绕路从反斜面阵地进攻抓了瞎,因为,因为A山头的反斜面后面就是B山头的正斜面或者C山头的反斜面,这些地方都有志愿军的阵地,美军没法绕路,虽然也搞了一些直升机空降,但是志愿军的单兵作战能力不输于美军,所以也没什么用。

       二是志愿军的坚强意志,躲在坑道里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黑暗压抑,呼吸困难,头顶的松土不断落下,好像随时都要被埋葬一样,缺水缺食,经常有人被彻夜不停的炮击震疯。

       榴弹炮的炮弹击中地面后,有杀伤力的炮弹和碎石是顺着炮口发射方向飞溅的,如果我们冲向敌军阵地,飞溅方向是与我们冲锋方向相反的。如果榴弹炮弹在前面爆炸,我们顺冲击波后翻,当然负伤死亡概率大。在后面爆炸,就前扑一下,三人一组,三组一攻,三两攻一个目标,十八人一个目标。不怕单个榴弹炮射击。

真正恐怖的是迫击炮炮弹,那是真的恐怖。反斜面是很有用,榴弹炮击中山背,破片杀伤是往山后面扬,击中山面,有杀伤力的飞溅都是顺着山尖冲上天,落在山后,在反斜面挖洞是小时候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当时没有重火力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我们民兵的伤亡。不过震死的情况是真的大,就看对面的火力了,吸引这么大的火力也是一种贡献。很多经验实际上在当年是非常有用的,要考虑客观规律,有时,不解的事实背后,藏着的是你不知的真相和无奈。所以,对待身边和以前的人,请多一点耐心和包容。

       志愿军永垂不朽!

       但是越控制战争规模越会导致美军的战略机动优势无法发挥,如果铁了心,美军可以在志愿军后方实施登陆作战,可以直接不计伤亡强行突破米格走廊炸毁鸭绿江大桥和东北的铁路线(这种事美国二战也不是没干过,二战伤亡率最高的两支部队,一个是德国海军潜艇兵,一个是美陆八航队),那志愿军就很艰难了。而中国当时即使拼尽全力,也没有什么大用,因为中国尽全力无非也就是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更多的苏械技术装备,但朝鲜维持几十万志愿军后勤都已经如此艰难,后方成批的物资运不上去,增派兵力及装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很多人谈到抗美援朝总是强调我军武器是多么落后,战士是多么英勇,轻步兵战术是世界之巅等等。岂不知,论武器差距,那时是新中国和美国差距最小的时期之一,差距最大的时候是70、80、9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和90初、中期,那差距是让人绝望的;论战士英勇顽强,志愿军是远远不如二战日军的,美军也是这么评价的。像38、39、20、27诸精锐军表现还不错,但是一些二线军,尤其是部分6字头部队真是一触即溃;论轻步兵战术,虽然我们的轻步兵质量比日军差一点,但咱们战术确实灵活,那真是轻步兵之巅了。但问题是那时大国都是三军协同作战,最差都是机械化兵团了,谁还和你玩轻步兵?

个人感觉,上甘岭打到后来,双方付出的代价已经选超出了上甘岭本身的战役价值,演变成了两支百战之师的军魂的碰撞,是更高层面的精神之战,是我军甚至我国的立威之战。上甘岭的影响也远超出了他本身的战役价值。

上甘岭战役简介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597.9高地共有三条大坑道八条小坑道和三十多个简易防炮洞。当时三条大坑道和五条小坑道都在守备部队控制下其中八连进入的一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

       

求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上甘岭战役简介

       根据上甘岭战役的简介,是抗美援朝后期的关键战役。这件事发生在1952年10月14日。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企图占领华北上甘岭地区,朝鲜志愿军随即开赴上甘岭作战。上甘岭战役一共持续了43天,中美双方都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意义非常重要。它曾被认为是朝鲜战争的关键。

       上甘岭战役

       从上甘岭战役的简介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爆发于朝鲜战争后期。此时,美国、朝鲜和中国已经进行了多次炮火交战,但都未能真正攻占朝鲜,于是将矛头转向朝鲜东北部的上甘岭。中国志愿军知道上甘岭的重要情况,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上甘岭与美国作战。美国动用了3000多架飞机,武器炮弹不计其数。一度占据上甘岭两个有利地形,困住了山穷水尽的志愿军。但中国志愿军对此并未妥协,而是决心再次与美国破釜沉舟,最终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不仅是朝鲜战争中的经典战役,也是中美战争的一个缩影。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奇迹般地打败了美国,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列强的心,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上甘岭战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美国等帝国主义瓜分的爪牙,也开创了中国军队不战而胜的先河。

       上甘岭战役的影响有哪些?

       上甘岭战役发生在近代,发生在现在的朝鲜半岛。上甘岭战役对很多国家都有很大影响。

       上甘岭战役

       毫无疑问,上甘岭战役影响了美国、中国、朝鲜和韩国,这场战役的影响可以从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来理解。社会上,上甘岭之战对朝鲜和韩国的影响最深。这场战斗发生在朝鲜半岛,朝鲜和韩国都在那里。战争的发展直接影响了韩国和朝鲜。中国和朝鲜打了胜仗,最后联合国军被迫停战。上甘岭之战结束了双方的战争,直接导致了朝鲜和韩国的分裂。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和美军都伤亡惨重,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军事上,这场战斗持续时间长,火力非常密集,双方伤亡惨重。这场战役极大地消耗了一个参战国的军事实力。

       文化上,这场战争非常激烈,军事火力非常密集,对历史文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导致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消失。经济上,上甘岭之战影响了所有参战国,战争会极大地消耗国家的经济实力。为了支持这场战斗,美军和志愿军都调用了大量的军事武器,这些都需要经济做后盾。这一仗打得很激烈,上甘岭死了很多士兵,搞经济开发的人也会减少。它对所有参与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上甘岭之战影响了所有参战国。无论是什么样的战斗,都没有人真正获胜,因为任何战斗都会导致死亡。

       上甘岭战役缺水问题

       上甘岭战役是一场以多胜少的战役,非常艰难。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仍然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上甘岭战役缺水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上甘岭战役

       据一位经历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记述,当时整个上甘岭地区处于极度缺水的境地。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降雨少,当地的水存量不足,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战士对当地艰苦环境印象最深的就是极度缺水。当时因为上甘岭的隧道里没有水资源,刚开始的时候,牙膏能让口腔有凉意。唾液产生了,所以很多士兵开始吃牙膏。牙膏用完之后,士兵们不得不用尿液解渴,因为没有其他水源。其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上甘岭期间要趁热喝尿。原因之一是尿液冒泡后不能喝。所以在上甘岭战役缺水的情况下,士兵为了维持生命,可以接受任何可以解渴的东西。

       上甘岭战役中为了给战士送水,有一班战士牺牲了三分之一的人去送一桶水。由此可见水资源在当时的上甘岭战役中是多么的重要。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都互相贡献了水资源。士兵把苹果留给伤员,伤员把苹果留给士兵。他们互相谦让,最终在如此和谐的环境下战胜了上甘岭战役的缺水。

       在我军发起夏季战术反击后,敌人认为它已经在作战上丧失主动权。为了迫使我军转入守势,扭转其被动局面,同时谋求在谈判中的有利地位,美国军队首脑决定马上组织进攻作战。

       10月8日,美方代表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紧接着,美国方面在军事上又施加压力。10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便以上甘岭地区为主要进攻目标,发动了一年以来规模最大的“金化攻势”(代号为“摊牌作战”)。

       “金化攻势”的攻击目标是我中部战线要点五圣山前志愿军两个连据守的两个高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由于高地下有一个小村庄叫上甘岭,志愿军抗击敌进攻的这次战役便被称为“上甘岭战役”。

       敌军这次进攻由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亲自计划,同时亲自指挥作战。10月12日起,敌方首先以航空兵、炮兵对我五圣山、上甘岭及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阵地,实施了连续两天的火力突击。14日3时起,敌人又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猛烈炮火准备。凌晨5时,以美7师、韩2师各一部共七个营的兵力,在105mm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30余辆、飞机40余架的支援下,分六路向我第15军45师135团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发起猛攻。与此同时,美7师、韩9师各一部共四个营的兵力,分别向我第44师、第29师正面多个阵地实施牵制性进攻。

       防守上甘岭两个阵地的我135团9连和1连在仅有15门山、野、榴炮和12门迫击炮支援下(午后山、野、榴炮增加至43门),主要依靠步兵武器、依托坑道和野战工事顽强战斗。战至13时左右,我野战工事几乎全部被毁,人员伤亡较大,表面阵地大部被敌占领,我防守部队转入坑道作战。19时,我乘敌立足未稳,组织四个连的兵力实施反击,又恢复了表面阵地。当日,我军毙伤敌近2000人。

       我第45师调整部署,将准备用于反击注字洞南山的两个炮兵营调至上甘岭地区,以134团两个营和133团一个营分别加入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防御,并将师指前移至德山岘,集中力量粉碎敌人对上甘岭地区的进攻。

       15~18日,敌人又先后投入两个团又四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火力支援下,继续向我两个高地发动猛攻。我防守部队与敌反复争夺,阵地昼失夜复,战斗异常残酷激烈。至18日,我两高地的表面阵地全部被敌占领。

       19日晚,我第45师分别以三个连的兵力,在坚守坑道部队配合下,对占领两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实施反击,一举恢复了阵地。在反击597.9高地的战斗中,我第135团2营通信员黄继光为打开冲击道路,掩护分队突击,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机枪工事的发射孔,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20日,敌又以两个营的兵力,在飞机30架和大量炮兵配合下向两高地进行轮番攻击。激战终日,除597.9高地西北山腿的三个阵地外,其余表面阵地又相继为敌占领。我防守部队再次退守坑道坚持战斗。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开始了艰苦的第二阶段作战。第一阶段,敌我双方在不足四平方公里的阵地均投入大量有生力量,敌人投入了七个团共17个步兵营,我投入三个团21个步兵连。据不完全统计,我军共歼敌7000余人,我伤亡3200余人。

       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后,敌人在伤亡巨大的情况下仍不愿放弃进攻。10月21日后,敌人一面以各种手段围攻我坑道部队,一面为继续实施进攻进行部署调整,并调遣韩国第9师为战役预备队。

       此时,我第45师人员物资消耗较大,暂时无力组织较大的反击。为进一步坚守和实施反击创造条件,第45师奉命重点转入坚守坑道作战,以争取时间,为进行最后粉碎敌人进攻、恢复全部阵地的决定性反击作准备。

       敌人为巩固已占阵地,对我坚守坑道的部队采取了封锁、轰炸、爆破、熏烧、堵塞坑道口或向坑道内投掷毒气弹等残暴手段进行围攻。我坚守坑道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高度发挥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团结一致,积极作战。战役中,第15军有16个连队的人员在表面阵地失守后退入一个坑道。洞内空气污浊、缺粮、缺弹,尤其是缺水。洞内人员在建制已被打乱,伤员又占多数的情况下,组织了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直至最后胜利。

       从10月21日至29日,我坚守坑道部队共组织班、组兵力,以夜袭手段出击158次,除9次未能奏效外,其余均获成功,共计歼敌2000余人,并恢复了7处阵地。。同时,坑道部队还采取冷枪狙击的战术大量消灭敌人。在此期间,我二线部队为了支援坑道部队作战,曾以两个班至五个连的兵力,在炮兵和坚守坑道部队配合下,向597.9高地反击五次,向537.7高地北山反击七次。同时第15军抽调战斗部队和各师团机关人员组织火线运输人员,冒着炮火封锁通过数十里山路向坑道提供物资补给。

       为了直接配合坑道作战和进行反击准备,第15军以第29师和第44师先后攻歼了上甘岭以西柏德里东山和平康以南万渊里地区之381高地、391高地之敌,共歼敌3000余人。

       我军在坚持坑道作战的同时,紧张地进行对敌实施决定性反击的准备工作。10月20日,第3兵团决定将从一线阵地撤出、正准备休整的第12军调往五圣山地区作为战役预备队,同时以第15军29师接替第45师除597.9高地和537.7高地以外的全部防务,以使第45师全力投入上甘岭作战。另将炮7师一个营、炮2师四个连和高射炮兵一个团加强给第15军。同时还给第45师补充了1200余名新兵。

       10月29日,我军实施决定性反击的准备工作就绪,并已进行了两天的预先火力准备,将敌占表面阵地工事基本摧毁。

       10月30日战役终于进入第三阶段。当日21时,第15军以第45师五个连、第29师两个连与坚守坑道部队配合,在山、野、榴炮50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30门的支援下,开始对597.9高地之敌实施反击。坚守坑道部队三个连首先对敌发起冲击,随即坑道外部队七个连进入战斗,对敌实施两面夹击。经五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四个连,并打退敌一个营的多次反扑。至31日夜,除1个班阵地外,597.9高地全部为我收复。

       11月1日,敌人又发动六个营的兵力向我597.9高地冲击十四次,我坚守部队在纵深炮火支援下,均将敌击退,毙伤敌1500余人。当日晚,我预备队第12军第31师第91团投入战斗,并增调9个炮兵连参战(支援火炮达到了21个连73门,另火箭炮6个连24门)。次后2日~5日,敌人集中美7师、空降187团各一部以及韩国第9师和哥伦比亚营,每日均以一个营至一个团的兵力连续攻击。5日,第12均93团一个营投入战斗,同第91团最后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597.9高地的阵地。此次作战,我军共歼敌6000余人。

       我军收复597.9高地后,随即准备反击537.7高地北山之敌。至11月10日,敌全部占领该高地表面阵地,据守之敌为韩2师的一个营。

       11月11日16时25分,我第31师第92团两个连在山、野、榴炮70门、迫击炮20门和火箭炮24门的直接支援下,分两路发起冲击。激战至17时,夺回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全歼守敌。同时,第93团以一部兵力收复了我原放弃的597.9高地的一个班阵地。

       12日,敌人以一个团的兵力向537.7高地北山发起反扑。我军与敌人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每天都要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14日,第93团主力加入战斗。18日,第34师106团加入战斗。经过激战至25日,我终于打退了敌人疯狂反扑,巩固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此时,敌人由于伤亡惨重,被迫将韩2师缓和美7师撤下整补,该两师防务由韩9师和美25师接替。随即,敌人的进攻基本停止。上甘岭战役以我军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

       上甘岭防御战役共历时43天,敌我双方在不足四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均投入大量兵力、火力,进行了持久的反复争夺,战斗激烈程度前所罕见。

       敌人先后投入进攻的兵力有:美7师、美空降187团(欠一个营)、韩2师(四个团欠一个营)、韩9师以及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共11个团两个营(战役中并补充新兵9000余人),另有1个炮兵营105mm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总兵力6万余人。

       我军在战役中出动部队有:第15军之第45师、第29师,第12军之第31师及第34师1个团,榴弹炮兵第2、第7师,火箭炮兵第209团,第60军炮兵团,高射炮兵第601、第610团各一部,共山、野、榴炮115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另有工兵第22团第3营、担架营,总兵力约四万余人。

       战役中敌人共发射炮弹190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我两个高地的土石被炸松一至两米。我方发射炮弹40余万发,亦属空前。该战役的炮兵火力密度,已经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役,我军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我军伤亡1.15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例2.21:1。我军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击伤敌大口径炮61门、坦克14辆。据敌方自称,战役中其物资损失仅仅次于1950年全年的消耗。

       美国新闻界评论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却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既是用原子弹野不能把狙击兵岭(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五圣山)上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今天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上甘岭战役”,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