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主题旅游

文章内容

明十三陵被盗过吗_明十三陵被盗过吗思陵

zmhk 2024-05-17
明十三陵被盗过吗_明十三陵被盗过吗思陵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明十三陵被盗过吗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明十三陵为什么从来没有被盗过?2.揭秘明朝十三陵被盗了吗 孙殿英为何不盗明朝陵墓3.明朝的皇陵是一座都没
明十三陵被盗过吗_明十三陵被盗过吗思陵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明十三陵被盗过吗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明十三陵为什么从来没有被盗过?

2.揭秘明朝十三陵被盗了吗 孙殿英为何不盗明朝陵墓

3.明朝的皇陵是一座都没有被盗过吗?为什么呢?

4.十三陵有几个陵葟已被挖或者盗墓的呢?

5.十三陵有没有被盗过

6.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

明十三陵被盗过吗_明十三陵被盗过吗思陵

明十三陵为什么从来没有被盗过?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Bright Ming tombs)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①;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著名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最大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高度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 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明代十三陵,坐落于昌平境内,离北京城五十公里。沿八达岭高速公路北行,驱车约需四十分钟。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一共埋葬有明代的13个皇帝和23个皇后,以及众多妃嫔、太子、公主和从葬宫女等,这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为我国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石牌坊 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因年代久远,现已剥蚀净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龙、虎二山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 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 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大红门 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神道 大红门后的这条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它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 致,蔚为壮观。

       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该碑碑文作于1425年(洪熙元年),碑石却是1435年(宣德十年)才刻成的。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犭孔。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 在碑亭东侧,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

       石雕群 陵前放置的石雕人、兽,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 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 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 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棂星门 又叫龙风门。由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还分别饰有一颗石雕火珠,因而该门又称"火焰牌坊"。龙凤门西北侧,原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

       十三陵水库 坐落于神道东侧的东山口处。建于1958年,仅用半年时间修成,为北京市的中型水库之一。水库面积为150万平方米,总容量达8200万立方米,可供防洪养鱼和灌溉。拦洪大坝长627米,高29米,顶宽7米,底宽185米。大坝外侧镶嵌"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为毛泽东所书。当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等党和国家***,曾来工地与群众一起劳动,为广大人民造福。而且,不少外国驻京使馆人员,也曾来此参加劳动,写下了中外人民的友谊篇章。一泓碧水,波光粼粼,为陵区大增美景。

       长陵 进入长陵陵门,我们即可看到两幅醒目的示意图:一是十三陵位置图,一是长陵平面图。从位置图上清楚地看出,长陵建筑在天寿山下,是十三陵的主陵,最为宏伟。在长陵的左侧建有景陵、永陵、德陵;右侧有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各陵错落有致,主从分明,布局讲究,气魄宏大,从而构成了一幅帝王陵苑的壮丽画卷。 思陵,是十三陵中的末建之陵,坐落在原小红门内,规模最小也最为简陋。它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年号崇祯)的陵墓。1644年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在走投无路之下,逃出紫禁城,吊死在煤山(景山),后被埋葬在他的田贵妃墓里而故名思陵。在他的墓旁有个小坟,葬着跟他一起上吊的太监王承恩。坟前有块清代乾隆皇帝为表彰其"忠君"而立的小石碑。 现在,我们再来观看长陵的平面图。长陵主要是由譡恩门、譡恩殿及明楼、宝城等组成。其它各陵的建筑形式均与此雷同,但建筑规模都远不及此,从而显示出长陵的尊贵地位。 长陵是明王朝第三帝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的陵墓。建于1409~1413年(永乐七年至十一年),朱棣的徐皇后(明大将徐达之女)先葬于此。朱棣于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在北征回师途中死后,便同葬该陵。长陵距今已有570多年历史。 朱棣是明代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他为了控制北方,巩固整个国家的统一,便于永乐四年(1406)兴建紫禁城,准备从南京迁都北京,同时着手在此营造皇陵。他的这些重大措施,对防御退居漠北的元朝贵族残余势力的骚扰,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定陵 是明代第十三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 这里埋葬的还有他的两个皇后。 该陵坐落在大峪山 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譡恩门、譡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朱翊钧(1563~1620),10岁登基,22岁便动工兴建陵墓,28岁时已把陵墓建成,陵成之后30年才死。他活了58岁,统治中国达48 年之久,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该陵墓基选择在一处山包上,需除掉巨石方可动工营造,工程 艰巨,规模宏大,每天役使军工、民匠30000余人,连续施工约六年才建成。全国平均每户需摊派劳役六天半,共耗白银800余万两,为当时全国两年田赋收入的总和,可供1000万农民一年的口粮费用。 万历皇帝是个昏庸残暴之徒。由于沉迷酒色,27岁病倒,开始不理朝政。定陵建成后,他带领后妃、臣僚来到陵园,一时兴起,竟在"生圹"(地宫)里饮宴起来。

       昭陵 位于定陵西侧的大峪山麓,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譡恩门、譡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戴篨和他的三位皇后。 穆宗,年号隆庆(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个平庸的皇帝,登基6个月便不愿过问政务,在位6年从未公开发表过自己的政治主张。穆宗虽不关心政务,但大臣们的建议与作法也不反对,例如历史上著名的"隆庆议和",就是在大臣们的支持下促成的。 隆庆议和发生于隆庆五年(1571),当时蒙古族的一个部落首领俺答,他的宠孙把汁那吉因婚事和俺答闹翻了,于是带十几人投奔明朝而来,得到明朝的热情接待与重封重赏。俺答得知此事十分感动,终于在隆庆五年(1571)与明朝议和。朝廷也重封俺答为顺义王并赐红蟒衣一套,从此汉蒙两族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无字碑 石龟负碑,竖立于譡恩门前的碑亭内,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游人至此喜摸石龟,民谚道:摸摸乌龟头,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腚,永远不生病。

揭秘明朝十三陵被盗了吗 孙殿英为何不盗明朝陵墓

       以下由惶感整理

       总体来说,不是太严重

       情况是这样的:

       明朝灭亡后,清朝顺治初年,十三陵嫔妃墓中的郑贵妃墓即遭到盗掘;

       以后清朝对十三陵进行了保护;

       清朝覆灭后,民国时期,十三陵嫔妃墓陆续遭到盗掘,尤其1937年万娘坟(明宪宗成化皇帝宠妃万氏)被土匪盗掘;

       以后思陵(崇祯皇帝、周皇后、田贵妃)因为规模小,两次被盗;

       1940年代土匪企图盗掘康陵(明武宗正德皇帝、皇后夏氏),但没有成功;

       解放后1956年挖掘定陵(明神宗万历皇帝、孝端皇后、孝靖皇后),文革中文物遭到严重破坏;

       1996年有人盗挖东井(明成祖永乐皇帝嫔妃陪葬墓)

明朝的皇陵是一座都没有被盗过吗?为什么呢?

       对于明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明朝经历几百年历史一共有16位皇帝,都葬在明十三陵中。皇帝的陵墓一般都是盗墓贼所惦记的,我们都知道清朝的陵墓曾经被全部盗过,那么明朝十三陵被盗了吗?史上最大的摸金大盗孙殿英为何没有盗明朝的陵墓呢?

        孙殿英是近代史上最大的一个盗墓贼,曾经为了筹备军需物资,孙殿英带领军队将清朝的陵墓全部盗了一遍。那么明朝的陵墓比清朝陵墓历史悠久,而且明朝的珍宝也比清朝值钱,为何孙殿英不盗明朝墓,而只盗清朝的陵墓呢?

        首先,在孙殿英盗清朝陵墓的时候,清朝才刚刚灭亡16年的时间,很多为清朝建设陵墓的工匠都还活着,所以想要找到清朝皇室陵墓入口非常的简单。孙殿英首次盗墓也不熟悉盗墓的过程,所以就找一些简单的墓盗。

        再者,之所以盗清朝的陵墓是因为孙殿英心中对清朝有恨,孙殿英的祖父三代都是因为清朝的无能和腐败被杀的,所以孙殿英恨清朝,就想要清朝所有皇帝都不得安宁,尤其是乾隆和慈禧,在盗墓的时候,他就将他们的尸体也摧毁了。

        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于政府是非常反对盗墓的,所以孙殿英当时打着军事演习的幌子将清朝陵墓盗了就已经很勉强了,再说当时孙殿英也没有全部盗完清朝陵墓,所以更没有时间和机会去盗明朝的陵墓。

        最后,明朝陵墓设计的非常复杂,即使你进到里面也不一定能够出来,至今也没有人敢进入明十三陵,所以明十三陵没有被盗,一直保存完好。

十三陵有几个陵葟已被挖或者盗墓的呢?

       明朝皇陵其实并非没有任何一个被盗过,比如崇祯皇帝的思陵就被当地的土匪盗墓过,还有万历皇帝的定陵也被考古发掘过,这两座都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的,只是比起清朝的清东陵来说,情况要好很多。

       那么为何明朝的皇陵会没有人去盗墓呢?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带着这些疑惑,我带你一起来了解一番关于明朝皇陵的那些事情,也许你就会瞬间明白其中原委了。

       清朝皇陵被盗严重

       清朝皇陵与明朝皇陵比起来,简直就是惨不忍睹,我们不分析关外的皇陵,就来说一说关内的清东陵与清西陵,其中清东陵埋葬的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以及相关的后妃皇子之类的,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慈禧。

       清东陵在被盗的过程中,结局十分惨烈,除了顺治的陵墓没有被盗之外,其余的都被洗劫一空,尤其是康熙的景陵以及乾隆的裕陵还有慈禧的陵墓,都被盗严重,康熙景陵至今依旧浸泡在深水之中,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陵墓经过保护性挖掘之后,已经成为博物馆供游客欣赏。

       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以及相关的后妃皇子,比起清东陵,清西陵要幸运很多,只有光绪的陵墓被盗,其余保存还算完好,没有什么损失,至于为何清朝的皇陵会被盗这么严重呢?主要就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没有人看守管理,另外一个是地址太偏并且还有乾隆和慈禧两个历史上比较高调的炫富之人,因此吸引了很多盗墓者的眼球。

       明朝皇陵被盗情况

       明朝的皇陵,除了朱元璋在南京之外,其余的13位皇帝都埋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但是这些皇陵保存都比较完好,只有万历皇帝的定陵,当年在郭沫若等人的考古要求下,发掘朱棣长陵未果,才挖掘了定陵,最终损失惨重。

       除此之外,就是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于煤山,其皇陵也被当地土匪盗窃,其余的皇帝皇陵就保存十分完好了,至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觉得主要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明朝的皇陵选址选得好,不管是朱元璋选择在南京还是后来朱棣选择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址选择得都很不错,处于大城市之中,来往的人流较大,盗墓贼想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去盗墓是不太可能的,而清东陵选择的位置比较偏远,才给了盗墓者足够好的地理位置。

       第二个原因就是明十三陵在明朝时期,有明朝军队的保护,到了清朝时期,一样还有清朝军队的保护。这一点是清朝统治者做得比较人性化的一件事情,当年李自成入京之后,还打算对明十三陵动手脚,可是在清军入关后,为了得到广大汉人的支持,不仅没有破坏明十三陵,还派重兵把守,让盗墓者没有任何机会去对其进行破坏,要不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想必明十三陵早就被盗了。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明十三陵虽然建造在地上,但是其地宫入口十分难找,这就让盗墓贼望而生畏了,别说盗墓者还是偷偷摸摸去盗墓,就连当年郭沫若等人的考古,都延续了一两年才找到地宫入口。

       在最开始的一年时间里,他们都在找长陵的地宫入口,可是找来找去没有任何线索,后来才换成挖掘定陵,但是定陵的入口一样还是很难找的,为了找到入口,专家先后挖了三条数十米深的探沟,最后才发现一块写着地宫门口所在地的石碑,按照石碑上的尺寸,专家继续挖了很久,才终于找到金刚墙,可是金刚墙之后的地宫大门,开启又花费了专家很多时间。

       你看,就连专家去考古发掘都这么困难,要是寻常百姓或者盗墓贼去盗墓,在众目睽睽之下,想要坚持几年时间去找到地宫入口,想必黄花菜都凉了,作为盗墓者而言,他们盗墓是为了得到钱财的,要是几年时间都一无所获,谁又会愿意去冒这种风险呢?

       当然了,还有一些民间传言说地宫里存在各种诡异的东西或者机关,所以盗墓贼不敢去盗墓,其实这些说法只是增加一些神秘色彩,至于明十三陵被盗的原因,这显然不是主要的,你看历史上那么多号称各种神奇的皇帝陵墓,最后不都被盗了么?

       结语

       明朝皇陵之所以没有被盗,其实原因无外乎就是皇陵自身构造比较复杂,再加上选址比较好,因此盗墓贼想要动手都没有机会,也没有办法长期铤而走险,所以就只能放弃了,除了自身优越的条件之外,还得益于明清两朝皇室对皇陵的重视,让重兵把守,盗墓贼没有机会也不敢去盗墓,这才得以让这些皇陵完整保存下来!

       备注: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十三陵有没有被盗过

       有两个,一个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明定陵”进行了考古挖掘。一个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明思陵”被盗掘。除此之外,大多数陵墓都没有被盗或挖掘。

       “明定陵”在建国后进行了考古挖掘,但发掘后因政治运动和保管技术原因,大量文物被毁,造成不可估量损失。于是我国以后非必要抢救性挖掘,不再主动挖掘皇陵。

       “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

扩展资料

       明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

       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

       清朝灭亡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思陵得到应有保护。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

       百度百科--明十三陵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

       从已经被保护性发掘的定陵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人试图盗墓,但是没有成功。

        从整个“十三陵”,来看,在整个有清一代,是被保护的。这是清朝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国内安定,消除反清复明的各类因素的一项“怀柔”政策。从清军进入北京以后,十三陵就被清朝派人有效地保护起来。现在在十三陵附近的那些村子的村民里,很多人都是当年的守陵人的后裔。

        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陵,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墓也很难说能够怎么样了。虽然大清对他的墓也进行正式修建,还多次维修,所以在清朝时期还是没人能盗的。不过,民国以后就难说了,特别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大乱,土匪横行,一些乱贼就打上主意了。再说,当时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在未可知中,陵墓被盗也就很难说了。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明十三陵,是指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迄今为止很少有完整的帝王陵墓保存,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皇陵或多或少都被盗墓贼光顾过,那么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呢?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1

        原因一,先说一下政治环境,自从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自明太祖朱棣开始营建以来,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是禁地,而且有很多的护陵军队加以保护

        尔后大明于崇祯朝亡了后过渡到清朝中间的时间段很短,没有给民间的盗墓贼留下太多的时间大范围的盗墓。而且在大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为笼络汉人也加以多明代的皇陵进行保护。而且部分还得到了专款修缮。

        原因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明代皇陵自身的结构和防盗措施极为到位,这些感受只有你去过清代的皇陵和明代的皇陵后,加以对比,高下立现。比如清代的皇陵,清西陵光绪的地宫和清东陵乾隆的地宫及慈禧的地宫

       

        他们的地宫构造相对简单,而且地宫的入口全都统一设置在宝城琉璃影壁之下,只要顺着往下挖就肯定能找到入口(金刚墙),而且清陵的埋入深度较浅,容易进入。

        但明代的皇陵地宫就完全不一样了,从目前唯一发掘的定陵看,在官方背景发掘的大前提下,大张旗鼓的挖了将近一年,竟然连地宫的入口都没找到,要不是撞了大运,发现了一块指路石,估计定陵到现在也打不开

        而且明代的皇陵的入口都不是固定的,不像清陵那么好找。然后就是明代皇陵明显比清代皇陵深很多,比如定陵的地下宫殿距地面竟然有27米,你想想,27米足足有9层楼那么深!故而极大的加深了挖掘的难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明楼很少被盗的主要原因了。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2

为什么清朝皇陵被盗不止,明十三陵却没有被盗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家和政治因素对于明十三陵的保护。

        在明朝统治时期自然不会有人胆敢盗挖明朝皇陵。

        而到了清朝,因为种种原因,清朝政府为了安抚明朝的遗民稳定国家统治,康熙、乾隆两代帝王都对明十三陵加以维护,不允许任何人盗挖。不过乾隆时期似乎对明十三陵进行盗挖,据传是乾隆把明十三陵的紫檀木大梁修缮了自己的宫殿。

        而到了民国,国家动乱,军阀混战。当时驻守在北京城的军阀孙殿英便打起了盗掘清皇陵的主意(军阀盗挖陵墓筹集军资似乎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比如曹操),再加上清朝政府末年的腐败至极,人民对其十分痛恨,是被唾弃的对象,因此军阀孙殿英便用军事演习的方法来掩护盗掘清东陵。

       

        但是两相比之,明朝因为驱逐蒙元号称得位无过其正,一直以来都是代表汉人的正统。明十三陵,作为明朝皇帝的陵寝,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自然没有人敢盗挖。

2、从陵墓本身来说

        明陵宝城较大,地宫深且墓道弯曲。尤其是朱元璋的孝陵,堪称陵墓建造的典范。

        与古代的墓室主要从山体纵向开口,向下延伸不同的是,明孝陵的整个墓室是从山体一侧取点,横向向内延伸。整个墓室周围全是巨石环绕,上方和周围全是细沙和碎石层。这种陵墓设计,不但给明孝陵设置了一条天然的山体屏障,更是比传统的流沙墓设计更为精密。堪称是盗墓贼的克星。

        而与之相比的清陵。 清陵的宝城小,地宫埋深浅,墓道笔直,所以盗墓者只要从影壁向下挖掘就能找到入口。

3、其他原因

        (1)明朝的遗子遗孙对于明十三陵的保护

        首先,明十三陵在建造时,每个时期都有大批军队和将卒把守,即使在建好之后,明代的各朝子孙都对自己的祖陵保护有加,重兵护卫,这对盗墓者来说,几乎没有可趁之机。

(2)陵墓的地理位置。

        清朝皇陵,康熙和慈禧的墓都在北京周边的河北遵化,远离政治中心,正所谓天高皇帝远,自然也就给了盗墓贼和军阀行凶的空间和时间。

        然而,明十三陵却在北京城,对于此地无论是军阀还是盗墓者都有所忌惮。任何风吹草动都很容易被察觉到。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自然不会允许任何人盗挖明十三陵。

 明13陵为什么无人盗3

明十三陵不被盗是因为难度高。 具体如下:

        1、政治环境,自从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自明太祖朱棣开始营建以来,在大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是禁地。

        而且在大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为笼络汉人也加以多明代的皇陵进行保护。而且部分还得到了专款修缮。

        2、最主要的原因,明代皇陵自身的结构和防盗措施极为到位,这些感受只有你去过清代的皇陵和明代的皇陵后,加以对比,高下立现。

       

明的'农业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 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但是粮食有些地区不足,各区域之间经常调剂粮食。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中的一座—天寿山,总面积达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在众多的帝王陵墓里,明十三陵算得上是保存得很好的一座陵墓,建筑雄伟,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在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保护这个文化古迹,特地把明十三陵设为重点保护文物。

        黄帝陵里大多存有很多的古董文物,珠宝。是盗墓者钟爱**的陵墓。但是明十三陵却至今从未被盗过。明十三陵葬了多位皇帝,皇后等皇族,里面的珍宝自然是数不胜数,为什么盗墓贼们从未光顾?

        首先,明十三陵的设计蜿蜒曲折,没有图纸,一般人进去之后,很难顺利逃出。这可能是盗墓者不敢去盗墓的重要原因。盗墓本来就是很危险的事情,不能为了区区钱财丢了性命。

        其次,明十三陵一直被看管的很好,在明朝统治时期,肯定是严加看守。明朝没落之后,为了保护这个历史遗迹,不同时代的政府都对明十三陵很重视,明至清再到北洋和现政府,政府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毕竟这是国家财富的一部分,如果因为看管不严被盗了,这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再有,盗墓本来就是有违纲常法纪的,盗墓贼偷盗几个小墓,或者没被发现的古代皇亲贵胄的墓地,不被发现也就算了。如果有人盗了明十三陵这个全国闻名的黄帝陵,只怕会吃不了兜着走。

        最后,明十三陵在选址的时候就有考虑,明十三陵坐落在很多的小盆地之间,此起彼伏,这就成了明十三陵的天然保护屏障。

        当年,最有名的盗墓贼孙殿英路过明十三陵,都没有对明十三陵动任何心思。孙殿英那可是盗了慈禧墓地的大盗,当然,他也宣称,盗慈禧的陵墓只是因为个人仇怨。

        不管怎么说,明十三陵能够至今还完好无损的保存着就是最大的幸事,不管是它外观建筑,还是里面的葬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财富,对我们传承中华文化价值巨大。

       好了,今天关于“明十三陵被盗过吗”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明十三陵被盗过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