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主题旅游

文章内容

大田天气预报_大田天气预报一周 7天

zmhk 2024-05-22
大田天气预报_大田天气预报一周 7天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大田天气预报”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什
大田天气预报_大田天气预报一周 7天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大田天气预报”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2.水稻各个时期的病虫害防治

3.什么是水稻坐蔸?怎样防止?

4.小麦种植和水稻种植有何异同之处?

5.二十四节气中哪些农作物分别适宜在哪些气节播种?

6.冻雨又称

大田天气预报_大田天气预报一周 7天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人们都很熟悉,尤其是广大农民许多人不仅能背诵,而且能灵活运用,有力地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反过来它又服务于农民的耕耘、播种和收获,因而推算并预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我国农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据古书记载,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很有把握地利用土圭(就是直立于地面上的一根杆子)测量日影长短,确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了。确定的根据是:一年中,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中午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由夏至到冬至和由冬至到夏至的过渡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两天为秋分和春分。到了距现在2100年左右的秦、汉之际,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漫长岁月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编排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依赖太阳

       大地啊,生灵的母,

       那广袤阔宽的身躯,

       乃是万物生息之所。

       然而,可不要忘记;

       火红炽烈的太阳,

       给予了永恒不竭的温暖;

       连同沉静的大地,

       也沐浴于太阳的恩波。

       是的,太阳对于地球,乃至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头等重要的。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地上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们只要查看一下目前处于什么节气,便可大概了解今后一段时期的气候情况,这其中的原委也离不开太阳的主宰。

       为什么知道了所在的节气,就能知道气候的变化情况呢?原来某一个地区气候寒暖的程度首先决定于太阳的照射方式。当太阳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时,地面接受的光和热就多,气候就会热;当太阳倾斜照射时,所受的光和热就少,气候就会冷。当夏天渐渐来到时,太阳的位置越来越高,地面接受的热量渐渐增多,放出的热量也渐渐增多,到达夏至时接受的热最多,但放出的热还要再过1个月左右才到达最多,所以最热的天气不是出现在夏至,而是在夏至后1个月左右。怪不得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为小暑和大暑。暑者,热也。类似的道理,最寒的时候不是冬至,而是冬至以后1个月左右,故为大寒。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了气候变化与太阳位置有关,利用这个依赖关系,古人发明了圭表以观察日影的变化来决定季节。《后汉书·律历志》里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气时八尺之表的影长,这是古人以日影长短定季节的记录。

       节气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在发明用圭表定季节之前,早就利用昏旦中星、偕日出、偕日没的恒星及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这些资料记载在我国早期的历书《夏小正》和《月令》中。《月令》具体地记载着月初及月中所出现的星象和物候。每当什么星象和物候出现,就知道到了什么季节,也就知道该种什么庄稼和干什么农活了。大约到了战国中后期,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星象和物候知识,将1个回归年日数等分为34个区间,给出了专有的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春秋时代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名称,这可能是利用圭表实测冬、夏至影长所用的专有名称。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记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的名称。除春、秋分用日夜分和冬、夏至用长短日至外,其余都与现代一致。八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们之间大约相隔46日。《淮南子》已记有全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现代完全一致,这是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的最早记录。从出土的文献可以证明,西汉时已肯定用节气注历,所以那时已经发展到只要观看历书就能掌握季节了。

       农业生产与季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适时播种的重要。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季节与农时关系的经验,编出许多掌握农时节令的歌诀,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一到某个季节,人们就能很熟悉地说出到了该干什么农活的时候了。二十四节气和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编制的农时节令歌诀,大大帮助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公历在我国虽然使用已经几十年了,但现在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仍然十分流行,对农业生产还在起着有利的指导作用。

       有人说,节气是属于阳历的范畴,这是很对的。但它又是阴阳合历所特有的产物。以太阳纪年,以月亮纪月,这就是我国古代所用的阴阳合历的特点,它必须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的寒暖。由于有闰月,这就使得季节在月份中不十分固定,例如某种物候有时在丹初、出现,有时又在月末出现,二十四节气就是为了精确地指示气候的变化而创立的。它是一种纯阳历。古代世界上使用阴阳历的国家很多,但只有我国才创有二十四节气,从这点可以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达。

       节气名称的含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的诗句脍炙人口。既清且明的节气为何又“雨纷纷”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二十四节气也发源于此。由于它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很快便推广到全国。但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一般情况,其他地区当然也可参照使用。杜牧所描述的就是江南地区的纷纷春雨。

       二十四个节气的含义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有气象方面的,也有物候和农作物方面的,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的各种特征。

       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开始了。

       雨水:立春过后,天气逐渐暖和,雨水开始多起来了。

       惊蛰:雨水过去之后,逐渐将有春雷轰鸣,藏于地下

       冬眠的生物也就惊醒了,所以这个节气叫惊蛰。

       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正是春天的中期。

       清明:春分以后,春光明媚,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水有比较显著的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立夏: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丰满起来了,但还不到开镰收获的时候。

       芒种:麦子有芒了,夏收作物成熟,应该收割,大秋作物应赶快下种了。

       夏至:古称“日北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白天渐短了。

       小暑:夏至以后天气炎热,称为小暑。

       大暑:比小暑节气天气更为炎热,这是一年中的极热季节,所以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

       立秋:表示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了,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了。

       白露:天气渐渐凉起来了,空中的水气在树木、花草上可以结成露珠了,故称白露。

       秋分:白天黑夜等长,恰在秋天中期。

       寒露:天气更凉了,露水也很凉了。

       霜降:开始有霜了。

       立冬:冬天来临了。

       小雪、大雪:下雪季节开始,先是小雪,至大雪已成积雪。

       冬至:古人称“日南至”,表示寒冷的冬天到了。白天渐长了。

       小寒、大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寒冬过去,又是春回大地。从节气的含义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应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关于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件辉煌成就,直至现代对指导农业生产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如若不信,请看农谚吧!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贲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亍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节气的划分

       我国自古以来就成功地制订并使用阴阳合历(农历),那么,二十四节气自然应该从属于农历了!其实不然,二十四节气纯粹是属于阳历的。为什么呢?

       在分析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更迭时,可以清楚地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循环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而这正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反映。由于人类居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大地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星空中运动,一年中正好运转一周,我们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把它所运行的道路称为黄道。黄道是一个大圆圈,圆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就是将黄道等分成24段,每段为15度。太阳每移动15度(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了15度),就表示到了1个节气。太阳走完每段所用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几乎不变的,比如清明节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冬至节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等等。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即:

       上半年来六、二一;

       下半年来八、二三;

       前后只差一、二天。

       前后所以有1至2日的出入,是由于太阳运动快慢的不均匀造成的。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很不固定;因为农历的一年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结果同一个节气在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比如1978年清明节在2月28日,1979年的清明节却在3月初9了。遇到闰年时农历年长为384天左右,比回归年又长了19天左右,结果下一年节气的日期又要提前19天左右。比如1979年农历是闰年,1980年的清明节又提前到2月19了。可见在农历中不查日历就不会知道节气的日期,而每年节气的日期都必须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确定。

       三伏与九九

       人们除掉注意与农业生产最有关的节气外,对于每年炎热和寒冷的季节也特别注意。其中三伏和九九就是这种被注意的特殊情况。苏东坡的诗中就有“算来九九无多日”的句子,是说九九快过去了。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还有《九九消寒图》的记载。内容是冬至日画素梅1枝,有81个花瓣,1天染1瓣,染完时九九也就结束了。

       九九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算起的,每个九有9天;九九八十一天过完了差不多就是3月12日(闰年3月11日),再过9天就是春分,所以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

       “伏日”的说法至迟在春秋时就有了。《史记》有“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这样的话;唐代有一本叫《初学记》的书中对三伏讲得非常清楚,说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伏日的推算不如九九那么单纯,它有些变化,所以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三伏是怎样推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中伏20天,有些年份只有10天?其实伏日的推算并不难,古代是以干支记日的,在历史上早就作出了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样,头伏、末伏都是10天,中伏则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决定于夏至所逢的干支。举例说,1977年夏至为6月21日,干支为己酉,22日为第一庚日庚戌,则第三庚日为7月12日,干支为庚午,所以这天为头伏的开始。第四庚日为7月22日,干支为庚辰,这天为中伏的开始。立秋为8月?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1日庚子,这天起为末伏,所以1977年中伏就有20天了。

       冬至以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所以九九从冬至开始算起,这是谁都能理解的。它与太阳的位置变化直接有关。俗话说,热在中伏,冷在三九。这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中伏和三九差不多都在夏至、冬至后20多天前后,它是与实际气候相合的。至于伏日为什么要以庚日来定的问题,这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的。古代五行学说比较流行,它反映着一种五行的变化思想。这种思想用在这里虽然并没有科学的意义,但因为其变化总超不过10天的范围,仍然能基本反映气候变化的规律,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不变。

       二十四节气与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家,把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节、中相间排列。其中单数的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双数的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12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等等。

       农历的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但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把不包含中气的月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前边刚刚说过,每月都有一定的中气相对应,怎么又出现了不包含中气的月呢?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因为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意味着节气与节气或者中气与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为29.5306日,这二者之间相差将近一日,所以中气(节气也一样)在农历月中的日期,每个月就向后推迟近一日。这样天长日久,总会出现中气赶到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就必然没有中气而剩下一个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称作这一年的闰月,而且把它叫上个月的名称,只是要在“几月”的前面再加一个“闰”字。比如1979年(农历是己未年)前七个月的中气日期是:这里的闰六月就没有中气,只有一个节气——立秋。

       农历之所以将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只要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原来19个回归年中分别有(19×12=)228个节气和中气,又农历在19个年头中有(19×12+7=)235个朔望月,显然会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这样把7个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就是很自然的了。

       十九年七闰法,闰月一般安排在第3,5,8,11,14,16,19年,其中相隔的年数为3,2,3,3,3,2,3年,比如1979~1998年相应的农历年的19年中闰月就是这样安排的。但也有其他的排列。按此规律,我们可以推知闰年的大概情况,比如1974年的农历年为闰年,那么19年前的1955,1936……19年后的1993,2017……也是闰年。但闰月的名称并不相同,要按上述原则去精密计算。

       二月一次;三月三次;四月六次;五月五次;六月四次;七月三次;八月三次;九月一次;十月一次;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一次不闰。这个闰月情况说明,闰四、五、六月的次数最多,其他月较少,而十一、十二和正月一次不闰,这是什么道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再谈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略扁的椭圆形,太阳并不在这个椭圆的中心,而是处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过程中,有时距离太阳近些,有时又远些。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叫“近日点”,最远的一点叫“远日点”,地球愈接近近日点,运动速度就愈大,相反就愈小。这样地球在它的轨道上虽然转过了相同的角度(15度),但所用的时间却是不相同的。比如从春分到秋分需要186天多,显然这期间两个中气之间的日数,都超过了前边讲的平均数(30.4368日)。尤其是从夏至到小暑,地球正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两个中气的间隔达到最大(31.45日),所以在这段时期及其前后的历月中,不包含中气的机会就多,这就是闰四、五、六月次数最多的原因。地球从秋分运动到第二年春分只需要179天,这段时期内,除秋分到霜降之间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为30.38日以外,其他的只不过29天多一些,所以置闰的机会自然就会少一些。而地球在冬至点前后运动最快,两个中气的间隔就更小一些,结果使得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总是含有两气,有时甚至出现一个月包含三气的现象。比如农历辛丑年(公历1961年)的十二月就含有三气,庚申年(公历1980年)的十一月也含有三气,这就是十一、十二和正月不闰的根本原因。

       推算节气的简易方法

       前面曾经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有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但这是极为粗略的,要想确切知道各年度各节气的日期、时刻,还得去查日历。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日期和时刻,是由复杂的运算才确定的,这种方法本书不宜介绍。为了满足广大天文爱好者的要求,仅介绍一种推算节气的简易方法,不过这种方法的推算结果和节气的时刻可能有几分甚至十几分钟的误差。

       这种方法首先须要知道公历某年各节气的日期和时刻,然后以它为基数向前或向后做具体推算。

       向后推:

       (1)如某年为平年,第二年也是平年,则在第一年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上,再加5时49分,就得到第二年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了。它可以写成一个表达式:

       (平后平)X节气=(前平)X节气+5时49分

       例如由1981年(平年)2月4日5时56分立春,推算1982年(平)立春的日期、时刻。

       (1982年)立春=(1981年)立春+5时49分

       =2月4日5时56分+5时49分

       =2月4日11时45分

       (2)如前一年为平年,第二年为闰年,则闰年1、2两个月内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为第一年1、2两个月内各节气日期、时刻加上5时49分。3月至12月的要减去18时11分。

       即:(平后闰)3~12月×节气=(前平)3~12月X节气~18时11分。

       例如由1979年(平)3月21日13时X分春分,推算1980年(闰)春分的日期、时刻。

       (1980年)春分=(1979年)春分-18时11分

       =3月21日13时22分-18时11分

       =3片20日19时11分。

       (3)如第一年为闰年,第二年为平年,则平年1、2两个月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为闰年相应的节气内减去18时11分;3至12月内各节气日期、时刻为闰年相应节气日期、时刻上加5时49分,表达式可写为:

       (闰后平)1~2月X节气=(前闰)1~2X节气-18时11分。

       (闰后平)3~12月X节气=(前闰)3~12X节气+5时49分。

       向前推:

       (1)由平年节气推算前一个平年的节气日期、时刻、算法与由平年推算下一个平年的方法相反。即:

       (平前平)X节气=(后平)X节气-5时49分。

       (2)由平年推算前一个闰年的节气,算法与由闰年推算后一个平年相反。即:

       (平前闰)1-2月X节气=(后平)1~2月X节气+18时11分。

       (平前平)3-12月X节气=(后平)3-12月X节气-5时49分。

       (3)由闰年的节气推算前一个平年的节气,算法与由平年推算后一个闰年相反。即:

       (闰前平)1~2月X节气=(后闰)1-2月X节气+18时11分。

水稻各个时期的病虫害防治

        农业干旱及受灾情况工作报告

       我镇辖属47个村,46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6.8万多人,总农户1.98万多户。现有耕地8万余亩,其中田5.46万亩,土3万余亩。由于今入春以来持续高温天气,至今尚未下过一场浸透雨;田头蓄水涸竭,冬囤水田、塘、库、堰蓄水急骤下降,水量严重不足。土头缺水缺墒。目前已给小春生产造成影响,如持续下去,将会给大春播栽造成极大困难。现将我镇农业干旱及受灾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春农作物受旱情况

       截止目前全镇小春粮食作物受旱1.3万亩,占总播的62%,成灾0.8万亩,绝收480亩。油菜受灾0.9万亩,成灾0.46万亩,绝收400亩。

        二、大春干旱情况

       1、播种情况,现已播玉米种1.4万公斤,可栽大田0.72万亩;水稻播种4.8万公斤,可移栽大田4.8万亩。因干旱玉米苗出苗不整齐,苗子长势纤弱,水稻出苗率较差。

       2、大田蓄水情况。总田5.46万亩,现有水田,花花水田面积2.76万亩,占总田51%,当前干旱较严重的村有古塘、广学、分水、陈河、茅坪、石庙、一步等10余个村,有部分干旱严重的社干田达70%左右,水稻栽插极为困难,甚至个别农户人畜饮水都很困难。

        三、采取的'主要抗旱措施

       观音镇党委、政府针对今干旱的严峻形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抗旱指挥部,要求全镇上下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全力以赴进行抗灾自救,由各片区、村主任为第一负责人,加强领导,采取因地制宜调剂水源、抽水保苗,做到水路不通走旱路等措施,千方百计确保大春粮食播种面积。同时,镇机关联系村干部要深入到抗旱第一线,进村入户指导农民开展抗旱自救工作,起抗旱夺保春播的高潮。

       (二)严密监测旱情动态,及时上报。针对当前干旱情况,各村及农业部门严密监测旱情动态,严格执行旱情报告 制度 ,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三)积极动员,开展科技治旱。一是由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牵头,组织相关涉农部门及时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科技制旱;二是积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采取以水制旱、以早制旱、以科技制旱、以旱制旱、以多制旱等?六制旱?措施抗旱育苗保苗,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及防治等技术指导,尤其是要抓好今水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玉米螟虫等病虫害预防指导工作。在主攻单产上下功夫,夺取全粮食丰收;四是农技部门要认真抓好水稻高产创建及水稻机械化插秧等示范片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大面积科技推广。同时积极抓好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的推广应用,认真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制旱水平;五是科学调度,千方百计做好保水蓄水工作。按?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科学调度水源,提引河水,拦截地面水,挖掘地下水,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分配。做到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六是全力做好抗旱保障工作。各涉农部门做好柴油、电力、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做到方便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七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结合本地实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水则水?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即玉米-红苕-马铃薯,花生-冬豆-马铃薯等模式。

       由于我镇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提水保苗、播栽成本高,投入资金量大,农民投入困难,需多方投入抗旱资金引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恳请县府安排抗旱资金,确保我镇大春生产面积的落实,实现全粮食稳中有增。

       

什么是水稻坐蔸?怎样防止?

       1、苗床期最常见的三种病害是:绵腐病、立枯病和青枯病。低温时水稻容易发生绵腐病。得了绵腐病的水稻,胚乳中的营养会被大量消耗,不可能生长为壮苗。防止绵腐病的诀窍是一定要在播种后浇水前,使用氢氧化铜,三乙磷酸铝防治绵腐病。

       2、返青分蘖期时,水稻会吸收大量氮元素,也是最需要氮肥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植株的各个器官都比较娇嫩,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害,其中最主要的害虫是稻飞虱,最主要的疾病是纹枯病。

       3、稻飞虱主要发生在南方,这种害虫会破坏水稻的细胞组织,吸收营养,导致稻穗难以长成。稻飞虱一旦爆发, 持续时间长,很容易导致大规模减产。稻飞虱的防治已经比较成熟,使用吡蚜酮、呋虫胺等新烟碱类化合物对稻飞虱的杀虫效果比较优良。

       4、拔节期时,南方地区最常见的虫害是二三化螟与稻苞虫。这两种害虫会造成稻谷空瘪,稻穗发白,严重影响产量。这个时期的病害则是稻瘟病,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时期是稻穗破口期前的?5-7 天,使用传统药剂稻瘟灵以及吡唑嘧菌酯,效果都会不错。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水稻黄化完熟率达95%以上即可以进行收获。种植面积大的农户一定要等下枯霜后收获。

       2、针对今年受气候影响,水稻大面积倒伏的发生,一定要早收倒伏水稻,以防下雨引起霉变,生芽,损失加大。倒伏水稻多在地里一天,损失就有可能加大。

       3、水稻收获时期的气候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13℃以下,最好枯霜以后,收获过早会给贮藏带来麻烦。

       4、收获最好要在10月15日前后完成,以防下雪,收获下来的水稻禁止大堆存放,以防自身发热引起霉变。

       百度百科-水稻病虫害防治

小麦种植和水稻种植有何异同之处?

       水稻坐蔸通常是指水稻秧苗靠近根部的茎杆生长缓慢,茎叶变黄矮小,根系无新生根,无法分孽的现象。水稻插秧后返青期至分孽期发生坐蔸情况较多,如果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水稻坐蔸产生的原因主有三个方面。一是天气影响,例如江西、湖南等地栽种早稻出现倒春寒天气。这种天气由于阴雨天持续时间长,气温下降,水温降低,栽种后的水稻根系受到低温伤害后,根系受沤后出现软绵甚至腐烂,从长不出新根来,接近根部的叶片发黄,茎叶变得干枯。

       二是稻田里中微量元素缺少。这种情况主要是土壤里缺乏锌元素、磷元素和钾元素。水稻缺磷缺钾根系生长不良,叶片失绿。缺锌则水稻秧苗心叶卷曲,抽不出,叶片呈红色。

       三是稻田缺肥且长期积水。人有高矮胖瘦之分,地有肥沃贫瘠之分。面黄肌瘦之人,经过合营养搭配调理,便能长的强壮结实;贫瘠的土壤经过合理均衡施肥、排水灌溉,便会便得肥沃,长出饱满丰收的庄稼。稻田内涝严重又缺少肥料,稻谷移栽后就相当于人在生长发育时缺乏营,自然不会分孽,也不会去高,变得纤细,又黄又干枯。

       在防止水稻生蔸上,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留意天气预报,避开倒春害天气插秧。根据天气情况,可适当提前或者推后插秧。提前插秧可使稻苗提早缓苗,若在缓苗后遇上寒冷天气,可在稻田喷洒防冻剂用以保温,防止低温引起稻苗坐蔸。

       二,利用测土配方技术施肥,均衡营养供给。这种施肥方法相当于人生病后,大夫看病,先找病因,再对症下药。测土配方施肥,稻田缺什么中微量元素就补施什么肥料。只有营养供给均衡后,水稻才不会因为缺元素而生蔸。

       三,要适当排水晒田。水稻生长虽然离不开水,但是过过多的水分会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和对肥料的吸收。适当排水晒田能够利用太阳光来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效促进水稻根系生长,进而防止水稻坐蔸。

二十四节气中哪些农作物分别适宜在哪些气节播种?

        首先我们要知道小麦和水稻的区别在于,小麦是旱地作物,是一种越冬作物,生长在北方,生长在土壤中,加工成面粉;而水稻是一种水稻作物,夏季需要在高温的稻田中生长,在南方生长,然后进行加工,然后就成为大米。

一、小麦种植的方式

       1.土地整理

        翻耕整地可使耕层柔软、土壤平坦、干湿,促进小麦幼苗健康生长,保证地上地下协调生长。麦田整备长期浸水,土壤密实,渗透性差,需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成熟。当前茬作物收获较早时,应尽快掌握耕作期,利用早秋高温晴朗的天气。在水稻田播种时时应开沟排水,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2.高产技术

        ? 应该选择土壤强度高、灌水条件好的地块,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品种特点确定合适的基本苗,防止过度播种,造成后期被动管理;防止倒伏,重要的是施用拔节肥,控制多余落穗的形成,促进大穗;灌浆水对防止早衰、增加粒重、防止干热风有重要作用;

       3.抗旱增产

        利用土壤储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增加透水性,增加蓄水量,促进小麦根系下沉,扩大根系吸收范围,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加肥料,用肥料调节水分,干燥麦田。施用有机肥料和配方足够的无机肥料,以改善土壤,增加肥力,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二、水稻种植的方式

       1、整地育苗

        在种植水稻之前,稻田里的土壤必须翻过来,需要耕田使土壤变软。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粗耕、细耕和整平;以前农民都是使用动物的力量和犁,主要是水牛来准备耕地,而现在更多的机器被用来整地。

        在专用苗圃中心用苗圃箱育苗,培育水稻幼苗。良好的秧苗是水稻栽培成功的关键,当幼苗长到8厘米时,可以移植。

       2、除害施肥

        ? 当幼苗生长时,需要不时地照顾它们,拔掉杂草,有时还需要杀虫剂来除掉害虫。一般来说,根据水稻的生长过程,施肥分为三个时期。当第一批水稻茎秆生长时,这就是分蘖期,这段时间需要施肥,以使幼苗茁壮成长,并促进未来水稻的丰产;要注意的是施肥不宜过多,既要保持施肥量,又要不贪晚熟。

       3、灌溉收获

        当幼穗形成时,抽穗期和开花期也要加强了灌溉。当稻穗下垂、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割了。过去,农民们用镰刀把稻穗割成束,然后捆起来,用脱粒机把稻穗分开。而现有的收割机把稻穗碾成了一团,稻穗与茎秆直接分离,稻穗变成稻穗,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冻雨又称

       立春:(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

       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谷雨:(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

       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立夏:(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

       有的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

       小满:(5.20)

       “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所以称小满。但是浙江此时春花作物籽粒已饱满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节气降雨量为50~70毫米,与前后节气相比降雨稍偏少。但华南地区却先后进入雨季。

       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后成熟,抢晴收割。北方地区需加强麦田后期管理。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培土尤其重要。

       芒种:(6.5)

       芒是谷实尖端的细毛;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紧张的夏收开始了,同时又是夏种比较繁忙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忙种”。

       民间还流传着“春争日,夏争时”,“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3~25℃,节气降雨量为50~90毫米。

       要抓紧早稻培育管理,及时耘田、烤田提高土温,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播种晚稻。

       夏至:(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长。

       北京白天有18小时。往后,白天开始慢慢变短。但此时不是最热的时间,我国南北温度相差很小,不过10℃。多数年份降雨量100超过毫米,日平均气温24~28℃。

       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小暑(7.7)

       “小暑不算热,热在数伏天”。7月是全年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副热带高压笼罩江南,正常的情况是高温少雨为主要特色。

       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一般60~80毫米。

       小暑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

       大暑:(7.22)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炎盛暑,这个节气对全国都适用。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量增多。长江流域梅雨结束,伏旱抬头,晴热少雨。

       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带来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较多,本节气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最高的时段。喜温作物,行长速度之快达到了顶峰。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立秋:(8.7)

       黄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个半月左右,长江流域要推迟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江南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地上积蓄的热量,一时尚不能散尽,所以还有秋老虎的暑热。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现。

       日平均气温29~27℃,开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匀。对晚稻要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灌溉。秋播要抓紧。棉花摘顶,促进秋桃(棉)发育。

       处暑:(8.23)

       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热不减,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27℃;

       冷暖空气又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进入秋雨期,选题为80~120毫米。这时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

       白露:(9.7)

       全国各地气温下降加快,天气转凉爽,“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随着季风转换,日照渐短,强度变弱,冷空气开始向南活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连我国西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1~24,降雨量70~90毫米。

       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

       秋分:(9.23)

       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后,北方冷空气活动日趋活跃,有时一场西北风便可吹尽夏暑迎来秋凉。

       按常年规律,江、浙、沪的入秋期在9月底至10月初。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黄河下游地区9月中旬入秋,华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会有秋凉的感觉。

       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棉花选种收花。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

       寒露:(10.8)

       此时,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的高气压控制,雨季结束,经常晴空万里,日暖夜凉,日温差大,有利晚稻结实。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6~19℃,降雨量继续减少,约15~30毫米。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宜期,江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霜降:(10.23)

       从黄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气非常吻合,全国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大,如东北的长春,在秋分时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广州,通常霜是罕见的,即使有,到冬至才见初霜。

       此时,长江中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4~16℃,降雨量20~30毫米。要加强油菜、田园蔬菜的培育管理。森林防火的资金积累工作也要尽早落实。

       立冬:(11.7)

       黄河中下游开始结冰的日期是11月1~11日,与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长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冬迟半个月左右;

       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在广州至南宁北回归线附近冬无几日;海南省长夏无冬。

       所以立冬这个节气不适用于全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0~13℃,降雨量20~40毫米。搞好晚稻的收晒。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雪:(11.22)

       由于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

       黄河流域在小雪节气,一般开始下雪。就全国而言,长江流域平均情况2月中下旬降雪;东北地区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终年不见雪的。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做好牲畜保暖越冬工作。

       大雪:(12.7)

       此时,地上有了积雪,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12月的积雪日数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冬至:(12.22)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昼渐长。“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

       此时,北方冷空气强盛,标志着寒冬将至,最冷的时节来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降雪(雨)量10~30毫米。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小寒:(1.6)

       气候变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变化外,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力度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火山喷发尘烟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气候固有的周期化变化规律。

       致使过去连续出现14年的暖冬现象。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江北0℃以下。降雪(雨)量10~30毫米。

       大寒:(1.21)

       此时在“数九寒天”,实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再往后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降雪(雨)量10~30毫米。

       主要农事活动:积肥、造肥,冬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

       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节气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部分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至今,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

       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早在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是一件顺天理、应地气的工程。我们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绽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规律:

       人们一般都通过黄道日历得知准确的节气时间,还有一种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节气准确时间,可以通过一首歌谣轻易算出,之后的年份就是该节气的时间,节气的规律歌诀如下:

       立春五日三时头惊蛰倒退三时首

       一时一刻清时节立夏九时三刻收

       芒种两日退一时小暑三日五时求

       五日退三立秋节白露六日退一周

       寒露六日加六时立冬六日七时游

       大雪六日四时到小寒五日九时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二十四节气

       

       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或冰凌。

       概述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又叫做“下冰凌”,北方地区称它为“地油子”。雨滴与地面或地物、飞机等物相碰而即刻冻结的雨称为冻雨。这种雨从天空落下时是低于0°C的过冷水滴,在碰到树枝、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会在这些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有时边冻边淌,象一条条冰柱。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或冰凌。冻雨是过冷雨滴或毛毛雨落到温度在冰点以下的地面上,水滴在地面和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层,这种冰层可形成“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的壮美景象。如遇毛毛雨时,则出现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如遇较大雨滴或降雨强度较大时,往往形成明冰凇,明冰凇表面光滑,透明密实,常在电线、树枝或舰船上一边流一边冻,形成长长的冰挂。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及山东、河北、陕西、甘肃、辽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雨水从空中落下来结成冰,能致害吗?是的,这种冰积聚到一定程度,不仅有害,而且危害不浅。

       成因

       入冬,雨落在树木、高楼、山岩、电杆等物体上,立即结成了冰,老百姓习惯叫“滴水成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冻雨”(它的凝聚物叫“雨淞”);它和人们常说的一般水滴不同,而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在云体中它本该凝结成冰粒或雪花,然而找不到冻结时必需的冻结核,于是它成了碰上物体就能结冻的过冷却水滴。

       “冻雨”落在电线、树枝、地面上,随即结成外表光滑的一层薄冰,冰越结越厚,结聚过程中还边流动边冻结,结果便制造出一串串钟乳石似的冰柱、冰穗(俗称“冰挂”),它们晶莹透亮,遇上阳光,放射出五彩光芒,煞是好看!可惜的是,当它的重量超过物体的承载能力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形成“冻雨”,要使过冷却水滴顺利地降落到地面,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转眼形成坚实的“冻雨”!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冻雨出现时地面往往不太寒冷(0?-3℃),上空为逆稳,有一层温度高于0℃的暖层。降水在暖层里为雨滴,下落到近地面大气中就成为过冷却的冻雨,往往会造成一些危害。

       如果雨滴不断地打落在这些结了冰的物体表面时,就慢慢地形成一条条冰柱。太阳出来后,在阳光的照跃下的冰柱闪闪发亮,分外妖娆,冻雨给人们增添了秀丽动人的景色。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如电线上结上冰凌后增加了重量、遇冷会发生收缩,使得电线绷断,导致通信和输电中断事故;农作物遇到冻雨后被冻伤、冻死;地面上结冰,交通事故将剧增。所以,持续数天出现冻雨,其造成的灾害还是很大的。

       危害

       冻雨风光值得观赏,但它毕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大田结冰,会冻断返青的冬麦,或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另外,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1972年2月底,我国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冻雨,广州、长沙、南京、昆明、重庆、成都、贵阳等地至北京的电信一度中断,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

       1955年,浙赣地区曾因“冻雨”倒毁电杆数百根,南浔、浙赣铁路运输一度中断;1987年11月和1989年12月,郑州市先后两次出现“冻雨”,受伤的就有200来人;前苏联西南部地区,一次“冻雨”折毁、倒翻电杆近万根,造成大面积的电讯中断。1984年1月中旬后期,受强冷空气影响,贵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不少地区出现冻雨天气,造成电线断线倒杆。贵州省的有线电话全部中断,严重影响通讯工作。湖南输电线积冰厚度在20毫米以上,一些高压线路一 天溶冰5-6次。因受冰冻天气影响,贵阳客车站停开长途车803班次,农村公共汽车间断停开418班次。湖南长沙附近几个县停开班车339班次;仅临武、资兴两县折断竹、木近500多万根(棵)。贵州有10%提早抽苔的油菜受到冻害。

       预防

       冻雨厚度一般可达10~20毫米,最厚的有30~40毫米。冻雨发生时,风力往往较大,所以冻雨对交通运输,特别对通讯和输电线路影响更大。据气象专家分析,冻雨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在此期间,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很强,地面有冷空气侵入,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暖气流北上,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即3OOO米以上高空大气温度往往在-10℃以下,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一般为0℃左右,而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冻雨大多出现在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的一个多月内,起始日期具有北早南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结束日则相反。地势较高的山区,冻雨开始早,结束晚,冻雨期略长。如皖南黄山光明顶,冻雨一般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据统计,江淮流域的冻雨天气,沿淮淮北2~3年一遇,淮河以南7~8年一遇。但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冻雨,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冻雨发生。冻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把房子压坍,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造成失事。消除冻雨灾害的方法,主要是在冻雨出现时,发动输电线沿线居民不断把电线上的雨凇敲刮干净;在飞机上安装除冰设备或干脆绕开冻雨区域飞行。

       好了,今天关于“大田天气预报”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大田天气预报”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